当前位置: 火鸡 >> 火鸡的种类 >> 火鸡到底是什么鸟故宫鸟谱有答案
本月初,应土耳其政府要求,联合国将其外语国名从“Turkey”改成“Türkiye”。
“turkey”一词,在英语中指“火鸡”,又有“傻瓜”“笨蛋”等负面词义。土耳其人不愿国名被当作英语里的双关梗,合情合理。
火鸡原产美洲,为什么叫成“土耳其鸡”?维基百科上提及两种说法。一说是土耳其商人最早在欧洲引入几内亚鸡,又称珍珠鸡。欧洲人后来在美洲遇到火鸡时,分不清两者区别,于是把火鸡称作土耳其鸡。另一种说法,英国人从中东商人那里学会了驯养火鸡,因此火鸡被称作了土耳其鸡。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中使用了“土耳其鸡”一词,“静些!他已经痴心妄想得变成一头出色的火鸡了。瞧他那种蓬起了羽毛高视阔步的样子!”这句话让“土耳其鸡”传播开来。
欧洲国家多把火鸡称作“印度鸡”。特别一例是葡萄牙人,把火鸡称为“秘鲁鸡”。明代比利时来华传教士南怀仁,曾在《坤舆图说》中记录“白露国鸡”:“亚墨利加州白露国产鸡,大于常鸡数倍,头较身小,生有肉鼻,能缩能伸……”“白露国鸡”是火鸡,白露国指的正是秘鲁。
土耳其人把火鸡称为“hindi”(印度鸡),而印度人则选择“秘鲁鸡”的称谓。在土耳其语中,也有不少来自汉语的借词,如“ütü”一词从汉语的熨斗音译而来。
火鸡被“罗圈式”冠名,并非特例。常见说,荷兰人把荷兰豆叫做中国豆,虽然这一说法不实,但是在英文中,荷兰豆因为常见于中餐,被称作了“中国豆”。
物种的命名,提供了文明交流和融合的线索。其间虽有误会、傲慢与偏见,正是通过不断校正,从而达成理解和共识。
《鸟谱》上的洋鸡是火鸡
乾隆可谓博物学爱好者,其在位期间,清宫先后绘制了《乾隆十三排地图》《皇朝礼器图》《兽谱》《诗经》及《鸟谱》等图册。古人所说的火鸡,到底什么样?《鸟谱》提供了最直观的依据。
《鸟谱》在故宫博物院文物档案中注录为《仿蒋廷锡鸟谱》。蒋廷锡在雍正时历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善花鸟写生。蒋廷锡曾画《鸟谱十二册》,今已失传。幸亏乾隆命宫廷画师余省、张为邦仿绘一份,并让傅恒等大臣书写图说,“凡名之讹者、音之舛者,悉于几余,披阅举示。复详勘厘正,并识其始末”。
《鸟谱》下了大功夫,至年完成,前后历时11年。乾隆言明:“洵足为对时育物之资,博考洽闻之助。”
《鸟谱》第六册中的“洋鸡”和“雌洋鸡”,就是一对火鸡。《鸟谱》载:“北方向年所无,自俄罗斯人携至内苑,孳生日繁,近民间亦或有之矣。粤志云,西洋鸡短足昂首,毛片如鳞……”由此可见,清宫中圈养的火鸡是俄罗斯人进献的。所谓“粤志云”,与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一致。《广东新语》成书早于《鸟谱》百年,说明火鸡在明代已经从海上引入中国。
《鸟谱》上的“洋鸡”,即火鸡
《鸟谱》中绘有“火鸡”,依图判断不是火鸡,而是褐马鸡,古时多称“鹖(hé)鸡”。乾隆写过一首《火鸡诗》:“火鸡特异雉,足观不足食。修尾拖绅白,通身染黛黑。”诗中吟诵的,肯定不是火鸡,火鸡并没有“修尾”。
《鸟谱》上的“火鸡”,应是褐马鸡
鹖鸡是珍稀鸟类,见于山西吕梁山区和河北西北山地。《史记》中记孔子的弟子子路早年好勇斗狠,有流氓习性,“冠雄鸡,佩豭(jiā)豚”。一说子路戴的正是用鹖羽装饰的帽子,故称鹖冠。古时传说鹖鸡生性好斗,相斗至死不休,如曹操在《鹖鸡赋》序中所说:“鹖鸡猛气,其斗终无负,期於必死。”
《鸟谱》中的“鹖鸡”也不是鹖鸡,实为“勺鸡”。历史上常见此类有趣的“张冠李戴”,明代《麒麟图》上的“麒麟”,在永乐年间由榜葛剌国(今孟加拉)进贡而来,其实是长颈鹿。
乾隆为什么重视“额摩”?
“嘎拉巴之鸟,其邦觏已难。忽随番舶到,因命绘形看……”乾隆曾作《咏额摩鸟十韵》,在《鸟谱》完成的十三年后,乾隆皇帝仍坚持把诗中的“额摩鸟”补入书中。就《鸟谱》所绘来看,“额摩鸟”指的是产于澳洲和新几内亚等地的鹤驼,又名食火鸡。
《鸟谱》上的“额摩鸟”,即鹤驼,又称食火鸡
乾隆特意找来一本路易十四时代的西洋画册,找人翻译其上的额摩鸟图说。据学者赖毓芝考证,这本西洋图册是卢浮宫的设计师克劳德·佩罗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著作的动物解剖论文集。《鸟谱》中不乏外来鸟种,如洋绿鹦鹉、洋鸡、洋鸭等。乾隆为何对“额摩”另眼相待?或许因为知道路易十四饲养了此鸟,“物癖”相惜。
“大鸟”“鸵鸟”见诸史载的时间极早。《史记》中载有“条枝大鸟”,条枝位于今天的土耳其附近。《魏书》中提到在波斯国(今伊朗)有“形如橐(tuó)驼”的大鸟,可以食火种。鹤驼偶尔吃木炭、石块一类到胃里帮助自己消化食物,因此古人误会以为它可以吃火炭。
因为吃木炭的习性,明人把鹤驼称为“火鸡”。明代《吾学篇》载三佛齐国(位于苏门答腊岛的古国)曾进贡鹤驼:“大于鹤,颈、足亦似鹤,锐嘴,软红冠,毛色如青羊。利爪,能伤人腹致死,食火炭。”马欢曾随郑和下西洋,在《瀛涯胜览》中也记录了“食麸炭”的鹤驼,内容大同小异。
“额摩”是以鹤驼的鸣声而命名的。乾隆可能不知道,明代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中,根据鹤驼的鸣声,已经起过一个名字,叫“厄蟇”。“大泥(马来半岛古国)出极大之鸟,名为厄蟇,有翅不能飞,其足如马行,最速,马不能及。羽可为盔缨……”
鹤驼生性凶猛,不易驯服,明代所记确凿。和褐冠如出一辙,法国圣西尔军校学生用鹤驼的羽毛来装饰军帽。不知为何,《鸟谱》载“额摩鸟性极驯,以手抚之辄依人而立”,清宫比卢浮宫会驯鸟?
啄木鸟什么时候成了火鸡?
火鸡在生物学上被归为吐绶鸡科,不少辞书认为吐绶鸡俗称火鸡。在古代,吐绶鸡有很多别名,但并无把吐绶鸡称为火鸡的史料记述。
《鸟谱》上的“吐绶鸡”,即红腹角雉
吐绶鸡原产于中国,学名为红腹角雉和黄腹角雉,不是外来物种。当角雉处于发情期时,雄鸟将空气吞入口中,压入肉裙和肉角,让它们充气膨胀,看上去像是从口中吐出了一块色彩鲜艳的丝绸。“绶”是古人用来系印的丝带,因此有吐绶之谓。
南朝梁任《述异记》最早载吐绶之名。“吐绶鸡身大如鸐(dí),五色,出巴东山中。毛色可爱。若天晴淑景,即吐绶,长一尺,须臾还吞子。阴滞即不吐。”“鸐”意为山鸡,不少引文误作“鹤”字。
吐绶鸡古称众多。《食物本草》称为吐锦鸡,《古今注》称为锦囊,《蔡氏诗话》称为真珠鸡,《倦游録》称为孝鸟,《酉阳杂俎》中称为避株鸟。李白有诗“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宋人叶庭圭认为锦鸵鸟指的是吐绶鸡。
《诗经》中有“邛有旨鷊(yì)”之句,唐代孔颖达释意为“美草多生于高丘也”。如果逐字来解,古代邛又指四川,鷊又指吐绶,恰是“四川有美丽的吐绶鸡”,是不是也通?
《本草纲目》中说吐绶鸡“养之禳火灾”,被认为能避火灾的吐绶鸡,这么说该叫“防火鸡”。
清代李元在《蠕范》中,认定啄木鸟的俗称也是火鸡,源自《博物志》中说啄木鸟“头上有赤毛,野人呼为火老鸦,能食火炭”,李元误以为吃火炭的就是火鸡。
鲁迅先生曾自比“土耳其鸡”:“土耳其鸡的鸡冠似的彩色的变换……,随便看看,实在是有趣的。”又曾自比“火老鸦”:“不知怎地我这几年忽然变成火老鸦,到一处烧一处”。由此,啄木鸟是不是该叫“放火鸡”?
“火鸡”味道怎么样?
练鹊在古时被称作“绶鸟”,不是因为嘴大,而是因为尾巴长。古代绶鸟图,多画的是练鹊,而不是吐绶鸡。第四套人民币中贰元券上有“绶鸟翠竹”图案,画的也是练鹊。
吐绶鸡有个“官称”,叫“锦带功曹”。明时张岱在《夜航船》中记述:“(吐绶鸡)颔下吐绶,方一尺,金碧晃曜,花纹如蜀锦,中有一字,乃篆文‘寿’字,阴晦则不吐。一名‘寿字鸡’,一名‘锦带功曹’。”《幼学丛林》中同样有“莺呼金衣公子,鹝号锦带功曹”的说法。
绶的颜色象征身份与等级。绶带意味加官进爵,又因“绶”与“寿”同音,寓意长寿。“嘴巴有绶”的吐绶鸡和“屁股有绶”的练鹊,都是寓意吉祥的富贵鸟。
锦带功曹的称谓从何而来,记载不详。《晋书》中有一则“罗含梦鸟”故事:
(罗含)少时昼卧,忽梦一鸟,文色异常,飞来入口,含因惊起。心胸间如吞物,意甚怪之。叔母谓曰:“鸟有文章,汝后必有文章此吉祥也。”含于是才藻日新。
罗含梦的是鸡还是鹊?更支持梦的是吐绶鸡。功曹是官名,主管人事考勤,萧何辅佐刘邦之前,在沛县任职功曹。罗含人称“江左之秀”,也是从功曹这一职位一步步干起来的。再者,古人是吃吐绶鸟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说,吐绶鸟“甘温微毒”“食之令人聪慧”。
杜甫有诗“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雕胡饭指菰米饭,锦带指莼菜,莼和菰均生于水边,就诗言诗,“锦带羹”明摆着指的是莼菜羹。这么脍炙人口的一句诗,却被宋代一个吃货带歪了。宋代林洪著《山家清供》,认为“锦带羹”是用吐绶鸟做羹。他在钱塘名士钱舜举家做客,吃了一道“鸳鸯炙”,从做法看是一道红烧鸳鸯,林洪想起自己并没吃过杜甫诗中的“锦带羹”,还有点不忍心,因为“吐绶能反哺,烹之忍哉?”
冒名顶替过火鸡的,还有鹅。众所周知舟山特产是带鱼,其实还有火鸡。清代《古今怪异集成》记载:“道光时,英人占舟山,携火鸡以来,遂有遗种。今定海人豢之者甚众,岁由甬舶载以至沪,供西人之食者,不可胜数。”
民国时,火鸡一度风靡上海,火鸡多从舟山运来。据说当年宋美龄宵夜要吃盐煮火鸡,不过更喜欢啃骨头,火鸡肉则分给下人。火鸡价格昂贵,老上海不少饭店弄虚作假,用鹅来顶替火鸡。
火鸡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一直也没有普及开来,原因无他,大多数人觉得不好吃。动画片里的麦兜,第一次吃火鸡时盼了又盼,真吃到后才发现盛名难副,一只火鸡,一家人一年没吃完。
最后一个问题,《芝麻街》中的“大鸟”是什么鸟?节目官方曾说它是披着一身火鸡羽毛的金丝雀,大鸟在节目中却一直说自己是金色秃鹫。(责编:沈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