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鸡 >> 火鸡的繁衍 >> 留学经验谈国外饮食吃不惯怎么办
胃似乎是和心相连的,一种食物、一种味道成了我们抽象的思乡情的实实在在的载体。就像春节的时候,一定要吃完一家人一起吃碗饺子才算踏实,生病的时候喝点家人煮的粥就舒服了好多一样。
而在美国留学,大家平时吃什么?这是不少预备去美国留学的同学和家长都比较关心的问题,西餐与中餐怎么选,吃不惯西餐怎么办?
美国人三餐吃什么
一般早餐就以面包、牛奶、鸡蛋等为主。
午餐基本是快餐像三明治、咖啡、汉堡包等。
晚餐会比较正式一点,会有一二道菜,如牛排、猪排,搭配的有面包、黄油、点心等。
美国的饮食文化是既多元又单一。多元是指在美国你可以吃到中国菜、墨西哥菜、印度菜、意大利菜、日本菜、韩国菜、法国菜等等。至于味道如何这就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此处暂且不谈。如果是在纽约的法拉盛,估计你能吃到比国内还地道的地方小吃。而本土的美国菜本身却是很单调的,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靠近北极的北方到身处热带的南方,美国全国的饮食差异很小。无非就是炸鸡或烤火鸡、炸鱼排、炸薯条、烤红薯、炸香肠、炒鸡蛋、华夫饼和水煮西兰花、水煮玉米粒、齁甜到白糖颗粒融化在牙齿间的甜点之类。面对着一盘子油光满面的美国食品,遥想江南白皙滑嫩的小笼包、重庆的冰粉、云南的米线、陕西的凉皮、新疆的大盘鸡、内蒙古的烤全羊、东北酣畅淋漓的酸菜炖粉条总会带给我强烈的自虐感。
初到海外
饮食习惯倍感差异
我本科时就读的学校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GraciousDinner(就译成雅宴吧)这个传统项目。它的主题很多元,可以是节日庆祝,比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可以是橄榄球运动、蔬菜节,也可以是世界美食,比如日本料理、法国大餐等等。拿圣诞晚餐为例,大厨烤制的面包味道极好,似乎真的可以像动画片里那样,用手轻轻挤压就会听到酥脆的声音,唇齿留香。还会有大厨现场一片片切下牛肉,浇上浓稠的酱汁,卖相极佳。餐桌上灯光摇曳,粉色的餐巾,特殊的布置的确营造出了节日的气氛。
世界美食主题却一般是“吃力不讨好”。大厨们很费心思的按照食谱精心烹制出来的地域食物却很容易花枪走板,跑偏了。比如那次,法国大餐的红酒炖牛肉和我在国内吃的区别不大,我吃的很是开心,但是法国妹子却一脸挣扎。
这种食物带来的失落感,我在大一的那次中餐主题的晚宴中有了深刻的体会。二月末,国内正是年味甚浓,然而我却身在美国的小村子,爆米花大的雪团没日没夜漫天遍地的往地上砸,天寒地冻。下午四点开始就是夜色浓重,深一脚浅一脚的踩在齐腰深的雪堆里,目光所及都是茫茫无尽头的苍茫大雪。刺骨的寒冷很容易的就将苍凉感透过衣裳渡給心脏。当真是风雪夜归人。再加上考试繁多、论文恼人,那次中餐主题的“雅宴”便承载了我诸多的期待。
然而,这种热切的诉求在我吃到第一口青椒土豆丝的时候生生被浇熄了。土豆丝入口的那个瞬间,很难说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酸到牙根、几乎没有盐味的灰黑色青椒土豆丝不仅是让我口腔酸涩,更是心里也苦涩了一下。自己固然是明白的,这里的中国菜肯定不会做的多么地道。毕竟是生活在异乡,纵然英语好到了张口即来的程度,心里总是少了几分归属感。这种感觉不是GPA4.0或者一份在纽约华尔街工作的offer能够彻底驱散的。在那一口土豆丝入口的时候,之前丝丝萦绕着我的各种负情绪全部涌现了出来。
当时的我很执拗的在想:为什么当初欧洲的思想启蒙没有同样点亮近代中国呢?如果我们依然拥有盛世大唐的气魄和实力,那么现在应当是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接纳八方来客,欢迎他们到我们的国土上寻求最先进的教育,让他们来适应我们的风俗习惯和各种文化。倘若如此,留中的美国留学生怕是会因为天朝的美食而“乐不思蜀”吧。
口味不适应,是大多同学谈到饮食差异时提到的一点。不仅仅是美国,留学日本的吕同学说:“大家印象中的日料是最典型且最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和食’,而平日里日本人也并不是每天都吃和食的,还有“洋食”和“中华料理”等其他分类。和食确实清淡,但价格偏高而且海鲜居多,营养并不是很均衡。洋食偏油腻,炸的食物居多,例如各种炸猪排、炸牛肉饼等。这就导致食物要么太清淡要么太油腻,反而是这个平衡不好掌握。”至于有着黑暗料理之王的国家应该过,李同学说:“这边的口味比较奇怪。例如薯片,中国人可能就是吃咸的或者是甜一点的,而外国人会吃咸味的而且加醋的薯片。”
饮食不适应
王同学曾在巴西留学,他留学时也不太习惯当地的饮食。他说:“自己想吃了就做点,每周去几次中餐馆。”中餐馆的中餐虽然会因为国家和地区因人而异,可能踩雷,但是也能聊解思乡之苦。李同学刚到国外的时候不会做饭,总是在外面吃。“在国外,不管是在学校食堂还是在外面,食物的可选择性很少。所以我现在学会了在宿舍自己做饭。”她还说,“在国外,中餐是奢侈品,例如一个鱼香肉丝就要元人民币。后来慢慢学着做饭,可以就自己的口味调整,生活饮食方面才好一些。”为了解决自己的不适应问题,李婷带了一个电饭煲,晚上就只喝粥或者不吃。在她看来,“饮食的不适应,就会让你觉得人生好艰难。因为学习已经很累了,还不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就会很难过。”
体验当地饮食
也是留学生活的一部分
出去不一定非要吃家乡菜,需要更多体验当地风味。饮食方面的不适应并没有影响吕同学的学习,倒是让他养成了晚上逛超市的习惯。他觉得,饮食差异也可以说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体验当地的饮食文化也是相当重要的留学内容。对于饮食不适应的情况,他说:“吃得习惯自然最好。吃不惯的话,就得好好学做饭啦!”
李同学也同意要学会做饭这一观点。她说:“对于即将出国的同学们来说,一定要学会做饭!即使不会做,也一定要带很多调料来,比如拌饭酱之类的。那简直就是神器!”谈及自己做饭的经历,她说:“每次信心满满地做,但做出来的时候感觉特别难吃。那种感觉就很无奈但又很想笑。不过开心的是我现在已经会做饭了。”会做饭的同学在留学生中是仅次于女神老干妈的存在,极受追捧。
整理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傻妞抱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