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就是家,即使我们长大后散落在这个大千世界的各个角落,可我们看到的、得到的任何物品,去过的任何地点都代替不了家给我们的慰藉感,这似乎就是现代世界的公认真理。可是如果当我们习惯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城市带给我们的自如感呢。在崭新的城市里,一切的机遇都可能是我们的小小家乡所不能给予的,这些机遇我们怀揣着野心和抱负完成着最跌跌撞撞的自我构建。到头来,我们发现,原来人可以这么活啊,不用理会太多,即我是我。(图片来自百科)需提的是本片的编剧为小说家尼克·霍恩比,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教过英语,做过记者,先以一部非小说《足球狂热》声誉鹊起,获一九九二年英国图书奖年度最佳体育类图书,接着第一部小说《高保真》(或译作《失恋排行榜》)又一炮走红。这两部作品,还有后来的《男孩·男人》都被改编成电影,广受好评。而他最有名的电影剧本改编作品是前些年大热的《成长教育》,同样是描述女性的心理成长历程,所以《布鲁克林》也很好的继承了霍恩比的平实却深意十分的风格,和细腻的剧本处理方式。小说改影片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带着脚镣跳舞,虽然IP文化现在大行其道,但是风险却比五十度灰还多一度。小说中人物心里变化的波澜壮阔可以用纸笔呈现,而在电影制作中,行家们总不能请人原封不动的逐字逐句念出来。所以在电影中,如何流畅隽永的表达人物在情节点时的内心活动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二点困难的是,如何说服大部分原作粉丝心甘情愿的买单,不过当中国原著粉是一件很考验人耐力的事情。中国市场的第一准则不是让粉丝观众满意,而是观众怎么好骗怎么来。(《布鲁克林》电影剧照)说到这里,就以下略表几句。不知道现在的国内的表演行业是以怎样的标准来挑选人才,或者说到底从哪一年的娱乐爆炸开始,让这个行业离尘土越来越远,只剩虚无缥缈的却沉重万分的“演技”让普罗大众觉得这是个梦了。还记得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出演《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时,为了角色需要暴瘦将近30公斤,已达到一个流浪重病缠身的嬉皮状态。还有最近出演《房间》的布丽拉尔森,为了封闭的精神体验也曾将自己关在小黑屋一个月左右。再多不表。可是咱们的女演员就只是演个短发妹子却带发套,而且不是个例。电影中的角色的表演其实都是非常给力的,童星出身的西尔莎罗南甚至提名了最佳女主角,可谓是前途无量。不过最让我惊艳的是饰演男配角的多姆纳尔·格里森,这位新晋爱尔兰小生以多部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崭露头角,并且获得如潮好拼。他在《时光恋旅人》,《机械姬》等电影中细腻的表演风格延续或说更大程度的展现在了《布鲁克林》中,格里森演绎温文尔雅的贵公子形象着实抢了男主的风头。回到电影《布鲁克林》。可是影片无论是主人公情感的流动,还是整个影片的基调情感的流动,都让人觉得无比自然与赏心悦目,所以影片结束的时候,这个小镇女孩的归属选择,变成你我情感里的常态。这就是影片厉害的地方,如何春风细雨。影片在某个角度被誉为近年最好的乡愁片,确实,它隽永行云流水的镜头语言,展示了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一代移民的情感纠结以及迷惘,而饱含深情的历史感不仅体现在复古风情的服装场景上,更体现在女主人公迷雾般的纯洁眼神中。也不得不佩服94年生人罗南的纯熟而老道的演技。作为纽约最鱼龙混杂的布鲁克林区,她的承载量实在比我们想象的大的多,在影片中除了刻画爱尔兰姑娘艾丽莎的移民生活,还有意大利移民一族的朴实却诚恳的生活轨迹。同样是寻找身份的认同,这个意大利家庭在纽约干着不起眼的行当,却诚恳踏实。虽然经典影片《教父》早有体现意大利移民的生活,但黑帮之日常并不具有普遍性。相比之下,我们从《布鲁克林》能想象到的是千千万万个意大利家族的平凡却真实的奋斗史。(《布鲁克林》电影剧照)你我本是不同平行轨道上的人,却在这座喧哗的城有了交集,我们共享快乐共享痛苦,共享那一刻来自乡愁的泪水。意大利小伙子安东尼让漂泊在外的艾丽莎第一次有了归属感,因为她不再独独行走在布鲁克林灰沉的夜色中。(《布鲁克林》电影剧照)《布鲁克林》的细节处理是极触动人心的。比如片中艾丽莎第一次在异地过圣诞节时去了教堂义工,薄薄的冬日阳光中,爱尔兰裔流浪老人慢慢的鱼贯而入,大多是建设了这个城市,却迷失在这个城市。一年末的薄酒火鸡,和唱起的家乡的歌谣,让人无数次想起那个记忆中有些模糊却回不去的山峦河流。影片的大多数片段都将声音后移,已达到一种情感的延续性,我们看见艾丽莎和老人们眼中属于游子的热泪,也听见闻见了来自爱尔兰的风的味道,而这种情感的延续与共鸣正是导演所想达到的效果。当然电影能够这么深入的表达归属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小镇女孩儿艾丽莎人生选择上,是因为导演一开始就没有格局只固定在一个人的身上。(《布鲁克林》电影剧照)开头艾丽莎第一次踏上去往美国的邮轮时,同仓位遇到一个化着浓妆时髦的女孩,她拉开门就说她再也不要回到爱尔兰这个鬼地方,恨不得时时刻刻马上回到美国,艾丽莎惶恐疑惑,却接受了她给的像一个美国人去思考的建议。起初不懂,可但直到影片最后,艾丽莎遇到了和她当初一样的困窘的乡下女孩,在眺望海面时,她完成了身份转换,一切轮回终于浮动在这海面之上。剧情上的前后呼应,老派却意外的给了观众最大的解读空间。(《布鲁克林》电影剧照)所以实际上,影片的格局不是场面和讲述复杂程度决定的,而是四两拨千斤,小人物的历程同样可以展现大时代洪荒的滚滚逝过。就如张爱玲在一篇短文中写到的:“时代的列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寻我们自己的影子。”,而去捕捉生活的影子,就是我们给这个时代最好的记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