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鸡 >> 火鸡的种类 >> 不管有钱没钱,都要正确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孩子一岁多了,去超市她会要各种东西,我跟她说,超市的东西是需要用钱买的,不是想要就可以拿的。从此,她对钱有了意识。
有次我指着一枚硬币告诉她这就是钱,她意识到硬币是可以买东西的,翻箱倒柜时会把硬币收集起来,她爸爸还特意买个存钱罐给她,于是孩子也有了自己“第一桶金”。
我想这就是对孩子“金钱观”教育的开始。
什么是“金钱观”和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观”就是人们对钱的看法和认识。
正确的“金钱观”从辩证角度来说,钱是创造的财富,要合理利用金钱,并通过劳动获取,而不是被金钱奴役,通过不法手段或者不劳而获取得。
最会赚钱的犹太人,对孩子“金钱观”的教育是让孩子知道钱是需要劳动获得的,获得的钱怎样用才合理。
著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犹太人,他是人类近现代史上的首富,对于他受“金钱观”的教育,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洛克菲勒四五岁开始,父亲把他做的家务标上价格,从而使他获得零花钱,比如打扫卫生可以获得多少钱,做早餐可以获得多少钱.....等他再大一点,父亲就不给他零花钱了,如果想有零花钱,就要想办法自己赚。
为了能赚零花钱,6岁的洛克菲勒便将捉到的火鸡卖给了邻居,还把存的钱贷款出去获取利息。洛克菲勒也告诉自己的孩子,想要获取金钱需要劳动,不要依赖家人,而且要保持节制,珍惜金钱。
犹太人的这种“金钱观”让他们的孩子很早就知道财富是怎样积累、获得和打理的。为他们以后的成功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正确的“金钱观”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读高中时,学校是军事化管理,我们每月只回家一次,所以父母会一次性给足当月的零花钱作为开销。
寝室有位同学喜欢记账,把每天的花费都记得很明确,以便心中有数。有次妈妈看到她的账本后勃然大怒,“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记账有什么用?!”
其实很多家长就像这位妈妈一样,对孩子的“金钱观”教育一片空白。
1、正确是“金钱观”可以避免孩子毫无节制地花钱,并学会赚钱
家长常对孩子说,“我们赚钱就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你只管好好学习,不要在乎其他的”;“想要什么都给你买”;“钱不给你花给谁花?”
这些思想不会使孩子了解钱的来之不易和赚钱的渠道,以致有的孩子不依赖父母的资助时,无所适从。
看过这样的报道,30岁的杜某蜗居在家游手好闲,花父亲的钱度日,一旦父亲不能满足金钱需要,就狂揍父亲。
啃老的社会现象屡见不鲜,从小父母不舍得让这些孩子吃苦,步入社会后,这类孩子大多不能踏实赚钱,花销也不得不靠父母维持。
还有很多富家子弟,因为家里有钱,花钱毫无节制。
曾有篇报道,在新西兰,一些中国留学生狂购豪车,让老外侧目,他们买豪车从不贷款、分期,而是一次性支付,甚至有的带着15万美金当场交易。
《夏天的圣诞》一书中写道,很多中国留学到了国外变成了“留学垃圾”,拿着父母的钱放纵花钱,甚至有的女留学生,在新西兰手头拮据时就做按摩女郎,多赚点钱满足自己奢靡的生活,毫无羞耻之心。
这些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在国外尽情挥霍,当挥霍一空时,就通过捷径想着一夜暴富,正是因为父母没有给他们合理“金钱观”教育。
2、正确的“金钱观”,可以避免孩子因过度节省变成“吝啬鬼”
1)过度节省容易占小便宜,变得不明事理,失去人情味
在公交车上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一妇人没有投币,司机要求她投币否则下车。
她竟然和司机讲起价来,“就一元钱,给我免了吧,就坐两三站。”
花钱消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这妇人不依不饶,司机也不能因为她免了规矩,最终,一个旁观的小伙帮妇人付了一元钱。但这妇人不但没有感谢,还说小伙太笨,再和司机周旋一会儿就可以免费坐车了。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妇人五六十岁的年纪,却不明白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省一元钱占用整车人的时间,得了便宜还卖乖。
2)过度节省容易毁身体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钱要省着花,甚至让孩子一分当几瓣花。即使在金钱不乐观的家庭状况下,他们认为钱是省出来的,忽视了怎样想办法去赚钱。
有些家庭条件还可以的孩子,因父母“省钱观”的教育,使得他们走向社会后靠节省攒钱,而不是寻求更好地出路赚更多钱,甚至三餐不饱,时间久了身体出现问题,反而把省的钱花在了治病上。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1、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先让孩子从认识金钱开始
曾经有教育专家为孩子的金钱观教育列了一个时间表:
3岁认识钱币;4岁知道钱币的面值;5岁知道钱币的等价物;6岁可以简单地找零;7岁会看标价签;8岁可以打零工赚钱(只限于锻炼孩子的金钱观,非法雇佣童工除外);9岁会制定一周的开支计划;10岁知道每周节约一点钱以支配大宗开支。
家长可以对照这个时间表,让孩子逐步对金钱有所认识。
新的金钱教育理念认为,“要避免孩子用做家务来赚取零花钱,因为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是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
平时带孩子购物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识别购买商品的价格、商品的用途,计划的商品值不值得买,告诉孩子如果要买,开销的花费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对钱的认识。
2、教育孩子,钱需取之有道
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孩子怎样合理地获得钱,教给孩子赚钱的技能。
在外就餐时遇到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在餐厅做服务生,他说是父母要求他参与社会实践,到餐厅里体验服务行业的。
虽然他工作时显得很稚嫩,但他态度端正、细心:给哭泣的婴儿找玩具,送错了菜主动向客户致歉……获得了顾客的一致好评。
在夜市里也见到过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她由父母陪同,把自己的画一元一张摆在夜市里卖,不管能不能卖出去,家长注重的是教孩子合理赚钱的过程。
这两个孩子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合理合法地学习赚钱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孩子,钱需用之有道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学会理财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基本的生存技能。
教孩子学会理财,孩子才知道怎样存得住钱,怎样钱生钱。
教孩子学会消费之前做预算,在预算范围内进行消费。比如打算给孩子买玩具,先告诉孩子买的玩具需要在多少金额以内。这样孩子心中有数,可以配合父母在金额范围内挑选玩具,避免超出金额无目的地选择。教孩子将钱存入银行,不但可以获取利息,安全性还有保障;给孩子买个存储罐,让孩子养成主动存钱的习惯;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消费计划中去,消费前听听孩子的意见,哪些物品需要消费,哪些没有必要消费。这样,孩子的理财观念会逐渐形成,也会对理财产生兴趣,在步入社会独立生活的时候,不至于盲目无措地乱花钱,没钱花。
4、远离奢侈,合理勤俭持家
曾国藩经常告诫他的子弟们要勤俭持家,“半碗粥扶起乞丐王,一文钱难道英雄汉。”
怎样才算合理的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对自己勤俭,对外慷慨。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妇人收养了一个弃婴,常年靠捡垃圾养活孩子。好心人决定帮助他们,去家中走访时,发现家徒四壁,垃圾成堆,孩子和老妇人也是衣衫褴褛。
老妇人和孩子并没有忘恩,在帮助者要离开时,她们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一桶食用油送给他们。这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虽然穷,老妇人和孩子知道回报,她们精神不穷,这样的人才更值得帮助,也更愿意去帮助。相反,如前面所说,节省过度、待人吝啬的人,不懂得感恩的人,也不值得被帮助。
5、适当的回报社会也是回报自己
08年汶川地震,一行乞老者走到募捐箱钱,掏出了全身的块。
18年浙江白鹤派出所工作人员,收到一乞讨人员捐助给贫困学生的块钱,这位捐助者害怕别人误会,最后小心翼翼地说,“这些钱是正规途径来的,我可以照顾好自己”。
他们都是普通人,甚至是社会最底层人,也有用钱的困难,而他们把乞讨的钱重新奉献给了社会,正应和了那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做一个节俭的灵魂高尚者
毕原鸿、毛怡老夫妇,在自己有生之年,将全部万财产捐献给国家,资助困难家庭品学兼优的学生。
他们同样是辛苦一生,将毕生积蓄奉献社会上有需要的人,这种高尚的“金钱观”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相信,他们的子女和后人会因他们这种高尚的“金钱观”受益终生。
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坚毅者
广西卫视扶贫节目《第一书记》有一期介绍的是扶贫对象仁海龙。
仁海龙13岁,父母双亡,过着独居生活,没吃的就去河里捉螃蟹,吃别人扔掉的烂水果;为了求学,他摘八角、捡瓶子卖钱攒学费。
记者问,“如果没钱交学费怎么办?”,他说,“我会去求学校宽限几天,出去打零工赚学费。”
仁海龙努力生活的信念和勇气得益于从小父亲正确“金钱观”的教导。三岁起父亲就锻炼他洗衣做饭等独立生活的技能,教导他用双手劳动赚钱的意识。
所谓,“有舍才有得,舍得相得益彰”。当一个孩子有正确的“金钱观”,有靠合理方式赚钱的意识的时候,他就有自足之本,不管他生活陷入何种困境,都会通顺无阻。
参考文献:
[1]吴学刚.《犹太人跟你想的不一样》,中国三峡出版社年9月第1版;
[2]鲁鹏程.《教孩子,别好心办了坏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年9月第1版;
[3]百度百科词条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