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

世界上最危险的鸟,一脚可以踢穿钢板,不要

发布时间:2023/2/11 17:39:41   
白癜风产生的原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60405/4813751.html

年4月,美国一名75岁男子在家中被鸟类袭击,最后因为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据了解,袭击这名男子的鸟类就是食火鸡。

食火鸡

食火鸡还有个名字,叫“鹤鸵”。它包含3个物种,每个种又有几个亚种。它们体形像鸵鸟,但要小一些,身高通常在1.7-1.8米之间,有的甚至能达到2米。

食火鸡的身体覆盖着黑色的羽毛,头部、颈部则有着艳丽的色彩。它们的脸部呈现深湖蓝色,脖子上挂着红色的肉垂。

食火鸡的头顶有着空心的角质头盔,这个“安全帽”是它们的声波接收器。生活在密林中的它们能够发出比其他鸟类低频的声音,想要接收“信号”,还得靠“安全帽”。

这些大鸟在热带雨林里栖息,生活在森林深处以及人迹罕至的地方,通常是单栖或者成对。它们不喜欢日光,一般在早晨、傍晚觅食。

有趣的是,虽然畏惧日光,但它们又对发光的物体感兴趣,看到燃烧的炭火会好奇地接近,甚至吞食火堆里的石头。

食火鸡的翅膀退化,没有飞行的能力,它主要靠强大的腿部来行动。它们能够以30公里的时速向前飞奔,受到惊扰时能够以50公里左右的时速在森林中穿梭。

食物方面,食火鸡是食果动物,以所在森林的树冠物种为食,主要吃浆果,有时也会吃昆虫、小鱼、鸟等动物。

它们在水果丰富的6-9月产卵,每巢大约有3-6枚卵。这些蛋跟我们常见的鸡蛋鸭蛋不同,长度13厘米,颜色是鲜亮的绿色,看上去像一颗颗水果。

食火鸡是澳大利亚国宝之一鸸鹋的“表亲”,鸸鹋可是个不好惹的角色。曾经澳大利亚军队向鸸鹋宣战,谁知最后还失败了,这场人鸟大战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作为鸸鹋的表亲,食火鸡的战斗力也丝毫不虚,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确认为“最危险的鸟类”。那么,它到底危险在哪?

能一脚踢穿钢板

论速度和体型,食火鸡比不过鸸鹋和鸵鸟,也没有飞翔的能力,但它在跳高和游泳方面是高手,最高能跳2米高。

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有个强悍的技能——“扫堂腿”。

食火鸡有着强壮的腿部肌肉,每条腿都有3根脚趾。最内侧脚趾的指甲长度能达到12厘米,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

当被骚扰、感受到威胁时,食火鸡会跳起来,发动腿部力量,用匕首一样的脚趾进行攻击。据了解,食火鸡攻击的时候,能够一脚踢穿几毫米厚的钢板。如果赤手空拳的人类遭到它们的攻击,那么很可能会严重出血,甚至死亡。

年4月,澳大利亚昆士兰,一位名叫菲利浦·麦克莱恩的少年猎人,丧命于食火鸡的脚下。

他在躲避食火鸡的攻击时被绊倒在地,紧接着后者就对他的脖子给出了致命一击。

二战时,美军、澳军在新几内亚驻守,被提醒“远离食火鸡”。可以说,食火鸡是军队也不敢轻易招惹的存在。

食火鸡从小就凶悍,小时候的它们,身体的羽毛还没有全部变黑,主要是棕色,沿着体长分布有黑色条纹。

“毛都没长齐”的兄弟姐妹们也会打架,暴躁的父亲会直接采取铁血手段,阻止它们的斗殴。

食火鸡相当机警,领地意识非常强。一旦察觉到有陌生的人或动物进入自己的领地,它们会穷追不舍地发动攻击。

哪怕是在动物园,这些鸟类也不好招惹,为了防止斗殴,通常是分开饲养。即便是工作人员,也有受伤的危险。

虽然食火鸡攻击性强,但在未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它们的性格是比较害羞的。

最危险的动物,生性却很害羞

食火鸡有着“杀人”的能力,但它们杀死人类的事件并不多。在安全情况下,它们非常害羞,只有感受到威胁,才会奋不顾身地攻击。

在食火鸡伤人案件中,这些鸟类攻击人类的原因,绝大部分是人类的投喂,或是想要保护雏鸟、蛋,也有少数是人类过于靠近它们的食物。

总的来说,食火鸡的攻击性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虽远必诛。

而且,食火鸡并非无敌,在人类的各种“武器”之下,它们是难以胜利的。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一些土著会捕获食火鸡雏鸟,等它们长大后杀死,用羽毛作为自己的装饰。

在交通发达的地段,有些食火鸡看到车辆也不避让,因此,每年都有不少食火鸡死于车祸。

食火鸡现状

人类活动对动物的生活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影响,食火鸡也躲不过。

随着房地产开发、农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范围扩大,食火鸡的栖息地一步步被破坏,不断缩减。它们可能被汽车压死,种群还会被野猪、狗扰乱。

栖息地的缩小,意味着有时候食火鸡的领地会临近人类的居住地,导致二者的矛盾加剧,要么是人受到威胁,要么是食火鸡死于汽车等工具。

年之前的30年时间里,食火鸡的数量下降了30%。所幸,在澳大利亚,人类对食火鸡栖息地的破坏基本停止,在新几内亚,也有大片原始雨林让这些大型鸟类繁衍生息。

————————————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3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