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

我们从南洋来,到南洋去

发布时间:2023/6/6 16:33:42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www.shang-ban.com/

中国与世界的族群交流是如此久远。那些从中国台湾扬帆远航的先民,只不过是以中国为起点走向世界的各个族群中的一支而已。

提起东南亚,中国人往往会想到“下南洋”这个词语。“南洋”是明清时期中国人对于东南亚地区的称谓,特别指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诸岛以及中南半岛的沿海区域。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暴增,南方地区人多地少,有大量的南方人远渡重洋,到南洋去谋生和发财。

从现代智人迁徙路线看,他们先到了东南亚地区,稍事休整后,再北进东亚,进入中国。这些“海岸暴走族”构成了我们祖先中的大部分成员,我们基本上都是南洋先民的后代。

我们从南洋来,我们也到南洋去,“返程”的时间远比明清下南洋的时代悠久得多。

中国台湾只是南岛语系族群迁徙途中的一处中间站,他们的历史可以继续回溯到东亚大陆上。分子生物学家发现,南岛语系族群不仅与中国南方地区的侗傣语系族群在语言上接近,他们在Y染色体基因上也共享着特殊的突变基因。这种特殊的基因型最早出现在浙江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身上。

另外,在福建发现的一具距今年前的古人遗骸上,分子生物学家提取到了基因信息,发现他与东亚中部和南部的人群亲缘关系很近,与中国台湾的阿美人、泰雅人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东南亚各人群的关系较远。

多项基因对比和基因突变速率的研究发现,南岛语系族群的祖先应该生活在中国的江浙一带,然后从距今年前开始较大规模地向南方的陆地和海洋迁移。

这些先民分化出了很多人群。比如在华南地区逐渐演化成侗傣语系族群,其中的一部分侗傣语系族群向东跨海,迁入了台湾,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后,南下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诸岛的东部,形成了前面谈到的拉皮塔文化,然后继续扩散到太平洋深处;另一部分侗傣语系族群沿着大陆南下,进入中南半岛,再进入印度尼西亚诸岛的西部,形成了马来人群。

在距今年前左右,马来人群向东渗透到新几内亚岛,与古巴布亚人发生基因交流,然后也向太平洋深处扩散。

整个南海就好比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南下的侗傣语系族群或者叫作南岛语系族群沿着南海的东西两侧自北向南扩散,把南海及其周边变成了亚洲的“地中海文明圈”。

基因告诉我们,距今五六千年前,中国江浙一带的古代人群有成规模地向华南以及东南亚的迁徙趋势。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发生那样的迁徙?

在那个时期,北方的汉人族群还没有展开南迁之旅,因此南岛语系族群的祖先并不是在外族压迫下远走的。可能的解释是,当时正处于农业社会初现兴盛的时代,北方的粟、黍以及南方的水稻都基本完成了驯化过程,可以给中华大地的农民们提供更多的粮食。

于是,很多适宜农耕的区域都出现了人口的较快增长,比如江浙地区就是水稻重要的早期驯化地之一,也是南方地区远古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所以,这次孕育了南岛语系族群的大迁徙可能是人口增长驱动的事件。

这个猜测得到了来自水牛的支持。前面章节我们介绍了黄牛起源于西亚和印度,在距今年前,黄河流域已经广泛分布有黄牛了。水牛则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家畜,是耕种水田的主要畜力,在稻作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水牛可以分成沼泽型水牛和江河型水牛两大类,前者现在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后者主要分布在南亚和地中海地区。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基本上都是沼泽型水牛。

沼泽型水牛和江河型水牛野生种类分化的时间要追溯到几十万年前,至少在现代智人走出非洲之前。具体到沼泽型水牛的驯化时间,基因显示在距今一年前,最初的圳化可能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然后,驯化水牛沿着两条路线扩散,一条是逆长江向上游走,另一条是向南走。在迁徙的过程中,年前在长江上游,年前在中国西南地区到东南亚北部一带,发生了若干次驯化过程,而且在年前,沼泽型水牛出现了大规模扩张现象。

从沼泽型水牛的驯化地点、时间以及扩散路线看,与水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驯化以及扩散路线比较吻合,都是在长江下游得到驯化,然后向南方扩张。所以,在迁徙的路上,南岛语系族群的祖先们带着水稻种子、赶着水牛,从江南走向了华南、西南,走向了南洋。

当然,南岛语系族群南下的过程,并不是向荒无人烟的处女地的殖民,而是在外漂泊几万年的游子的“寻根之旅”,追溯南岛语系族群的祖先的祖先,他们是几万年前来自东南亚的“海岸暴走族”。因此,南岛语系族群回到东南亚,遇到的是一批长期居留在东南亚的“亲戚”,“海岸暴走族”的另一些后代。

寻根的游子们可谓是“衣锦还乡”,他们给东南亚带来了珍贵的农作物一驯化水稻,以及身强力壮的好帮手一水牛,很可能还有好吃的家畜朋友们一猪、狗,说不定还有家禽之一一鸡。

关于鸡的起源,在此我们要多介绍几句。西方人在圣诞节吃的火鸡起源于美洲大陆,我们姑且不论。普通家鸡是从自然界的红原鸡驯化而来的,对其起源地仍存在争论。

考古发现,在距今年前的殷墟里就出土了鸡骨头,通过形态分析,证明属于家鸡。殷墟甲骨文中“鸡”和“雉”两个字的写法已经区分开,前者应该是指家鸡,用来食用和祭祀;后者应该是指捕获的野鸡。

中国境内最早的可靠家鸡骨骼则出土于内蒙古,年代在距今年前。也有学者分析了大量家鸡的线粒体DNA样本,从中找出了中国北方家鸡共有的基因型,发现这种基因型在中原地区的多样性最高,说明该基因型可能在中原产生,然后扩散到北方地区,时间在距今年前。有趣的是,《左传》中记载,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年),季氏、邸氏斗鸡,这个时间和家鸡在北方地区扩散的时间很接近。

但是,相对于很多家畜家禽的驯化,这几个时间显然都太晚了,不太可能是家鸡最早的驯化时间。自然界的红原鸡主要生活在亚洲的东南部区域,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所以它的最早驯化可能与猪类似,先是在南亚印度河流域驯化,然后扩散到东南亚,被现代智人从大陆上带到东亚,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定居农业的发展又多次被驯化,品种最终定型。所以,当南岛语系族群衣锦还乡时,家鸡也衣锦还乡了。

从分布上看,南岛语系族群似乎更善于航海而不善于在内陆扎根,在东南亚的大陆区域,南岛语系族群分布十分有限,从语言和基因上看,主要融入了占族人群中。

占族人群分布在越南的中南部,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占婆王国,是东南亚地区古老文明的缔造者之一。占族人群的线粒体DNA表明,他们的母系是由南岛语系族群与东南亚本地人群一孟高棉人群融合形成的;从Y染色体分析看,他们的父系来源复杂,有来自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甚至南亚的基因。

历史上的占婆王国信奉印度教,与南亚联系紧密,有些宗教和贸易人员来自南亚。

南岛语系族群没能深入东南亚内陆地区,他们的扩张脚步也许是被本地孟高棉人群的强大实力阻拦住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9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