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 圣诞节”词条上热搜了。
点进去一看,原因是因为在电影《 》里面有一个镜头是“解放军在大山中啃着发霉的、咬不动的冻土豆,与美国大兵在暖和的房间里享受火鸡大餐”,由此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一面是寒风凛冽,一面是歌声萦绕,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明天就是 的洋节了,“ 圣诞节”词条就这样上热搜了也不奇怪了。
据说当时电影上映时,很多观众几乎一直在哭,甚至很多影院都免费发硬土豆给观众品尝,以此更加深切体会到解放军战士们在抗战过程中的艰苦;
而抖音上也有不少家长更是将土豆放在冰箱冻得硬邦邦了再拿给孩子吃的段子拍成视频,美其名曰“忆苦思甜”。
一部电影而已,没必要奉为准则
《 》既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也是一部商业片,但同时还是中国影视上票房 的影片。(12/24猫眼票房:57.7亿)
这几年,制作方在看到《战狼》的红利后,出现了很多模仿作品。有人甚至调侃《 》就是换了个壳子的《八佰》。
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其实对《 》、《 》、《八佰》这类题材是不怎么感兴趣的,所以他们理解不了为什么会泪腺崩溃,也理解不了再尝一次硬土豆有什么意义。
这样自然不会得到百分百观众的认可,所以将这部作品作为排外的标尺,要求别人也同样奉为原则,大可不必。
而作为路人,我也更希望能看到的是因为这部电影带来的正面引导效果,比如社会舆情,比如社会对退役老兵慰问有何进一步的改善等等。而不是看完就哭,哭完就去啃土豆,以及夸奖电影的明星阵容如何强大、制作如何精良这些营销,更不要说电影的套路问题、逻辑硬伤,以及强行煽情。
爱国无需证明
如果说,因为爱国,所以不能过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富有西方色彩的节日?
那是不是可以延伸到我们其实也应该抵制美剧、抵制美国货、抵制《海贼王》、《多啦A梦》等等陪伴大家成长的事物呢?
毕竟影视可以说是所谓的“文化入侵”,商品可以扯成“贸易倾销”的帽子?
之前新疆棉事件也吵得很厉害,这个确实是应该抵制,但对鸿星尔克退粉事件,又暴露了有几个人深入到了血液里的?有几个人只是在空喊口号?
爱国不能情绪化
很尴尬的一件事是,圣诞老人的家乡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不是国。
而且你看百度百科。圣诞节不是美国节日,也不是英国节日、法国节日,而是基督教节日(全球性节日)。
尴了个大尬。
所以虽然今天这个热搜既莫名其妙又略显尴尬,但它确实反映了很大一部分人群在爱国情绪化上的统一表现,就是太片面地看待所谓的“洋节”了,甚至是有点“无脑红色”过度了。
真心实意按节日要求过节的人真没几个,大部分还是以过节为由头吃吃喝喝。犒劳辛苦工作一周的自己。
的话
文化输出、文化自信靠的是自身实力,而不是靠一股脑地封杀国外节日国外文化,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更多的话语权,要有求同存异格局心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