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

物探第一船发现号留下记忆中的那抹蓝

发布时间:2023/5/5 14:47:03   

3月18日,三亚码头。

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上海海洋石油局功勋船舶——“发现号”轮,宣告正式退出海洋勘探舞台。

“时刻牢记为国勘探初心,始终坚守能源安全使命……”在“发现号”退役仪式上,员工们握紧拳头,铮铮誓言回荡在蓝天上空。

他们将不舍的目光投向“发现号”,这位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老兵”出生于年,身上承载了海洋物探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再见,一生至爱——

“您觉得‘发现号’对您意味着什么?”

“一生至爱吧!”

“发现号”第一任经理,已退休的关凯平轻轻地说,眼中含着笑,仿佛又回到了带领船队搏击风浪的岁月……

“那个时候条件没现在好,设备没这么先进,什么都要自己动手。伙食就更不用说了,一只火鸡腿要好多人分着吃……”曾任“发现号”翻译的王学说。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和海洋勘探技术,更好地完成海洋石油勘探的国家使命,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号”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与其说进军,不如说求生。面对严苛的国际行业标准、“垄断”的施工作业法和高额的设备维护修理费,以关凯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海洋物探员工深刻地认识到:想要生存,除了优秀,别无选择!

为了节省费用,换件、拆卸、吊缸、充油、修补等,他们想办法在船上自行解决;还购买原材料,制作螺丝钉、电缆等。

经过几年打拼,“发现号”用质量和效率打败竞争对手,一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地球物理行业中跻身前三甲。

“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都献给了它,但我无怨无悔,那些跟战友转战四大洋的日子,成了一生中最珍贵最自豪的经历!每每回忆起来,它都让我感到家的温暖。”当读完这段寄语,许多不能亲临现场,只能通过视频观看退役仪式的员工纷纷留下了热泪。

——人人都有“强迫症”——

年,中国东海,“发现号”。

“小赵,跟我到后甲板把线绑上!”定位组长倪恒喊道。

“马上就来。”接到师傅指令,操作员赵戌未立即行动起来,安全帽、连体工作服、救生衣、工作鞋、工作手套,穿戴完成还要拿上工具刀、五号扳手、防水胶带、扎带……

在赵戌未面前,刚刚打开的两层工具箱犹如一个微缩的展览馆。数十件工具,整齐地排列在两层隔板上,不同种类的工具按功能、尺寸有序摆放,看不到油污。

有人开玩笑说,“发现号”上的员工都有“强迫症”。没错,虽然没有明确的制度要求,但小到报表的列宽、记录的格式,大到设备的修理、作业的安排,都有一套标准的流程。

这样的标准现在司空见惯,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没有5S管理指导的情况下,海洋物探员工已将好的习惯固化于心,并不断改进一直保持至今。

10年过去了,当年的徒弟小赵变成了师傅,成为“发现6号”(中国石化唯一的多缆物探船)的主力定位组长。而当初的定位组长则作为最后一任经理,参加了“发现号”的退役仪式。

角色在变、岗位在变、环境在变,唯一不变的是30年来精益求精、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还有始终改不掉的“强迫症”。

“组长,这个非要摆这么整齐吗?”见习操作员不解地问道。

“必须要!这是师傅教的。”一个声音回答得铿锵有力。

——合恩角之歌——

“AroundCapeHornwherethestiffwindsblow(在狂风吹过的合恩角周围)……”这首略带年代感的《AroundCapeHorn》(合恩角之歌),给“发现号”带来了终生难忘的故事。

年2月,“发现号”从智利出发,前往南极海域作业。必经之路合恩角和德雷克海峡,常年风暴异常、海水冰冷,有着“海上坟场”之称。历史上,曾有多艘船在合恩角附近沉没,两万余人葬身海底。

在穿越德雷克海峡的航程中,船员要顶着近10级的大风,伴随着近10米高的巨浪艰难航行,左右摇摆一度达到骇人的80度。巨大的海浪落下时,整条船像是要掉进深渊,但紧接着又被抛起。

“想想真是后怕,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风浪啊!”时任“发现号”船长的朱军农回忆时仍心有余悸。

船体颠簸晃动得剧烈,船员已不能平稳行走,休息时不得不把自己绑在床上,以免被甩下来;值班驾驶员和操舵水手,则把自己绑在椅子上。

几十秒一个小涌浪、五六分钟一个大涌浪,将船员们折磨得精疲力竭。为了确保航行安全,朱军农不得不下令滞航。

这样的磨难持续了两天,船上所有人都饱尝“魔鬼”的暴戾,在每个人都感觉脱了一层皮之后,船终于穿越德雷克海峡,又经过一天航行,才抵达作业工区——别林斯高晋海。

以上只是“发现号”无数传奇经历中的一幕,紧急修理被鲨鱼咬断的电缆;解冻被极寒海水冻住的设备;拖带几千米的水下设备穿梭在渔船之间……每一段经历都惊心动魄,每一个航次都刻骨铭心。但无论怎样的风暴,都不能阻挡“发现号”前进……

——海豚相伴前行——

由于物探船震源能量较大,有可能伤害到海洋里的大型哺乳动物,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每条物探船都配备有观察员。他们全程监控,一旦发现有大型哺乳动物,立刻叫停,观察员波兰大姐阿格涅兹卡就是其中的一员。

“阿格涅兹卡,现在满能量了,我们马上准备作业。”操作员段世培对她说。

“情况不妙,发现哺乳动物,赶紧停止作业,快下线!”波兰大姐急切地喊道。

“好的,马上停止!”段世培高声应道。

在国际海域作业成本非常高,虽然每一次叫停代价都很大,但保护蓝色海洋、奉献绿色能源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看,是海豚,还是海豚群!”

几分钟后,“发现号”船舷两侧就聚集了数百条海豚随船前行,汽笛声、海浪声与海豚的鸣叫声共同演绎了一段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除了海豚,他们还会看到鲸鱼、海龟和各种深海鱼类。为了保护海洋生物,“发现号”以最高标准执行国际安全环保公约,仅船舶垃圾,就要进行包括食品废弃物、货物残余物、操作废弃物等在内的11种分类。

在安全环保检验中,“发现号”多次以零缺陷的成绩通过FSC(船旗国)和PSC(港口国)检查,留下了一段“为美好生活加油”的绿色航迹。

上海海洋石油局功勋船舶“发现号”是唯一在南北两极都开展过地震作业的物探船,被称为中国物探第一船。作为中国石化海洋物探领域的一张国际名片,它曾以世界海域为纸,以蓝色航迹为笔,书下了一座座海上丰碑。

目前,这位驰骋海洋40年,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兵”宣布正式退役。作为海洋石油勘探的精神象征,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海洋物探员工。

作者:上海海洋石油张寅陈炳超张佳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492.html
------分隔线----------------------------